
从1919年到1939年,相比其他军队,德国军队更加经常性地使用兵棋作为教育和培训其军官队伍的主要方法。因为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队进行了严格限制,新的德国军队(防卫军)的规模被压缩到10万,其中包括4万军官。尽管其主要功能以不同的名字留存下来,但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建造坦克、飞机和潜艇。这些禁令刺激了德国军队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1866—1936年,德国国防军之父,陆军总参谋长)极大地拓展了兵棋的数量和种类,作为作战训练的主要方法。
塞克特是机动战的坚定拥护者,这是他对国防军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贡献。他的观点是,使國防军准备好进行机动战的唯一方法是致力于从战争理论层面教育军官,兵棋代表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作战方案在一系列兵棋推演中得到检验和排练。其目的在于使各层次指挥官完全熟悉形势,同时熟悉他们将会面临的在敌人和地形方面的困难。德国还使用兵棋检验作战原则。在这些推演中,一方使用潜在敌人的条令和战术。“本方的”指挥官们会被多次调整,是为了引入不同人员的决定,对检验原则产生的影响。德国经常使用兵棋作为工具研究过去的战役和作战行动,还作为工具检验和改进某些过去发展和使用的条令。兵棋的第二个目的是使高级指挥官有机会了解他们的部署人员,观察他们在某些情形中是否决策得当,对他们的优点和弱点形成印象,甚至可能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品质特征得出结论。然而,对在兵棋推演中展示的适合或不适合进行过度单方面评估的危险也确实存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强调,一名军官的提拔绝不应单纯依据其对地图上一个态势的敏锐的视觉把握,也不是基于其在兵棋推演时的优雅表现。军官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品质才是决定性因素。
德国人相信,兵棋推演是指挥官使其部署人员理解他们对战争各方面看法的最佳途径。兵棋是对战争做好“精神”准备和塑造统一战术和战略观点的重要方法。但他们认为,兵棋不应该被认为是作战思维或所采取手段正确与否的证据。其结果仅能被视为一个范例,并且只用从数个这样的范例中才可能得出有用的结论。

塞克特时代,“兵棋推演”一词被拓展到不仅包括传统兵棋,还有计划推演、参谋演习、演习拉练、地形讨论(评估)、指挥部参谋演习、专项演习和沙盘演习。
德国人认为“兵棋”是双方的,推演中可以实施从战略到战术层次的指挥,兵棋旨在教育所有军官进行态势评估(即指挥官的判断)。德国强调观点简明而符合逻辑的报告的重要性,因为作出决策和发布命令正是基于此。兵棋的另一个目的是训练书写和发布命令的技能和程序。兵棋训练了所有层次的指挥官,并检验了新的作战方法,以及某些作战基本法则。交战双方分别被设计为蓝色和红色,推演中涉及的联盟或中立国,将采用其他颜色(黄色、绿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