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军登陆舰艇发展
作者 姜远君 王鹏
发表于 2024年6月

从古埃及的木质划桨战船到当代海陆空一体的两栖攻击舰,登陆舰艇作为两栖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和战术价值。登陆舰艇历史与发展,反应了作战理论演化和军事科技发展,对于指导两栖投送力量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萌芽阶段

最早用于登陆的舰船可追溯至公元前1472年古埃及毕布罗斯登陆,古埃及使用桨帆船渡过幼发拉底河,成功占领了沿岸重要军事据点。直到15世纪,受机动能力制约,攻防双方还没有形成岸滩攻防的概念。因此,登陆方仍然以通用的木质划桨战船输送登陆兵力。15世纪后期,随着风帆动力和火炮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风帆炮舰渐渐取代木质桨帆船成为新的登陆输送舰船,另一方面登陆作战的规模和烈度急剧增加,为专用登陆舰艇的出现埋下了伏笔。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中,3万余人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使用盖伦帆船、武装商船等大型三桅帆船,企图在英国怀特岛附近实施登陆。但在英军沿海要塞和军舰的炮火打击下,最终130艘舰船中仅有60余艘返回西班牙。

比特尔号登陆艇

直到一战时期,部分国家萌生了研发和改装专用登陆舰艇的想法,才真正揭开了登陆舰艇发展的序幕。1916年,沙俄黑海舰队改装的希望使者号平底货船被船史学家认为是现代登陆舰的原型。该舰排水量约1300吨,因吃水较浅,较适合冲滩上陆。1917年,为维护古巴、菲律宾等海外基地安全,美海军建造了第一艘专业运兵舰——亨德森号运兵舰。该舰排水量约1万吨,不同于常规运兵舰,其能够整建制装载一个陆战团,吃水量适中,利于使用舰载驳船转运物资,拥有防鱼雷舱壁和双层船底等水下防护,能够有效应对潜艇威胁。除了专业输送舰艇外,由舰到岸的登陆艇也开始受到重视。1915年加里波利战役中,为减少登陆兵伤亡,英国紧急改装了一批吃水较浅、装有登陆桥和铁甲的机动驳船——比特尔号登陆艇。该艇排水量约160吨,能够以8节速度运载500名登陆兵上岸。尽管该驳船没有改变盟军失败的结局,但仍为后续登陆艇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阶段

得益于战争实践,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专业登陆舰艇的发展,由此登陆舰艇的种类和数量都到达了顶峰。

武装运输船 武装运输船作为专业登陆舰艇的起源,主要包括武装运兵舰和武装货船2类。随着二战爆发,各国均意识到仅凭军方的运兵舰难以满足兵力投送需要,由此走向了“以民载军”的发展道路。1940年,美海军将2艘由客轮改装而成的535英尺型常规运兵舰,再次改装为武装运兵舰。该舰除了继承亨德森号整建制装载、吃水量适中等理念外,最大特点就是贯彻了“战斗装载”。鉴于加里波利战役中英法联军浪费大量时间卸载物资的经验教训,美海军陆战队提出即使牺牲装载量,舰上物资也要保持随时取用的战斗裝载状态,以便快速接应后续部队上陆。1941年,英国将部分格伦航线客轮改装成没有车辆舱、吨位更小的步兵登陆舰。为提升编队的重装运载能力,1941年美海军提出将部分货轮改装为武装货轮。一般,3艘武装运兵舰和1艘武装货船组成的运输编队可投送1个团级单位。据统计,二战期间美国动员了1500艘以上的千吨运输船,在兵力投送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