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时代,认知域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作战域,认知主导也有了新的内涵,认知胜负将极大影响和制约战场态势和战争进程。乌克兰危机中,各方在认知域多维发力、激烈争斗,以抢占道义高地、掌握舆论主动、打击对手意志、争取理解支持为目的的认知攻防全时全域全维高强度展开。对我们而言,如何发挥好战时认知域管理效能,实现对强敌的认知摧毁、塑造与重构,成为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智能化时代战时认知域对抗特点分析
隨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战争形态加速向智能化战争深度演变,特别是通过现代技术向全世界民众进行全景式呈现战争局势,使乌克兰危机成为智能化时代以来第一次直播式、围观式的“透明战争”。
对抗时间更具预置性、持久性。与以往常规作战样式不同,战时认知对抗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厮杀,但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领域,交战一刻都没有停止。相较于其他域的交战,行动发起更早、攻击范围更广。可以说,认知对抗往往是不宣而战,先于军事行动开展、后于军事行动结束,呈现率先预置、平战结合、攻防一体、全时积累、常态作战的特点。只有平时不断塑势,才能释放战时效能。从乌克兰角度看,自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就在国际上不断强化自身“被侵略国”形象,塑造俄罗斯“侵略者”的形象,在本国内加速“去俄罗斯化”进程,引导国民意识形态塑造。乌克兰危机前夕,美国宣布俄罗斯于2022年2月16日将向乌克兰开战,看似一起假新闻,实际则是美国率先发声,释放战争信号,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之举。
对抗样式更具隐蔽性、混合性。外军实践表明,实施认知对抗,既可以是长期的文化植入,也可以是“捂嘴式”信息压制;既可以是先入为主、抢先发声的主动塑造,也可以是虚假欺骗、制造认知“迷雾”;既可以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胁,也可以是心平气和的对话协商;既可以是外交官的唇枪舌剑,也可以是电脑黑客的网络攻击;既可以是一幅来自战场的画面,也可以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歌曲。这种精彩纷呈的状况,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美西方对俄罗斯掐网断链,实施“捂嘴行动”,对俄克里姆林宫官网、红星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频繁开展黑客攻击,一度使俄罗斯陷入不利境地。
对抗平台更具技术性、精准性。一方面,先进科技的支撑,使认知对抗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干扰视听、操纵热点、混淆是非,以此快速有效影响目标人群,拉大大众价值认知差异。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语音克隆、AI换脸等技术的逐步应用,让人们听到的不一定“真如所听”,看到的也不一定“诚如所见”,这些都给认知对抗增添了更多可能和想象空间。在此基础上,认知对抗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既可实施“点对点”攻击,也可实施“点对面”“面对面”“面对点”攻击。乌克兰危机刚开始不久,一些人就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制作俄乌双方领导人发言的虚假视频,一时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还有一些人利用算法优势大范围内向关注此类内容的用户推送,以此影响俄乌双方民众心智、干扰公众认知、煽动民众情绪等,使民众意识朝着利于己方战略实现的方向发展。
对抗力量更具普遍性、全域性。在狭义上,认知对抗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参战力量往往是双方指挥员、参战官兵和各类保障人员。而广义的认知对抗领域涉及历史、宗教、教育、政治、经济等,参战力量涵盖了政府首脑、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精英智库、社交媒体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化技术下的虚拟“社交群体”也逐渐成为新生力量,特别是ChatGPT的智能程度,再次颠覆人类认知,突破了人际交流的真实性限制,通过模仿人类用户行为习惯、制造舆论“共识”、散布虚假信息等,影响民众意识。同时,主流媒体成为选择性报道急先锋,各社交平台等充当偏见和不实信息集散地,不断抢占舆论阵地,争夺网络民意、诱导社会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