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让你痛失牙齿的“杀手”
作者 杜爱春 田晓东
发表于 2024年6月

什么是牙周炎

牙周炎也被称为破坏性牙周病,包括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全身疾病相关性牙周炎等,主要指牙菌斑形成后内部的细菌侵犯牙周组织,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牙周炎如果长时间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干预,可导致牙骨质、牙槽骨、牙周膜、牙龈遭到破坏,也可导致牙龈与牙齿之间形成牙周袋,牙槽骨吸收,附着丧失,最终引起牙龈退缩及牙齿松动,甚至使患者丧失牙齿。

牙周炎是引发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诱因包括牙结石、牙菌斑、食物嵌塞、全身性疾病、遗传等,该疾病可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牙周炎的发病情况

牙周炎属于比较常见的口腔疾病,依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15岁人群中牙周袋深度大于4毫米的检出率约为6.5%,附着丧失大于4毫米的检出率约为0.5%,35岁以上人群中牙龈出血检出率约为85%。牙周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35岁后患病率显著升高,在50~60岁达到高峰期。

牙周炎的常见症状

健康人群牙龈的颜色为粉红色,牙龈边缘区域与牙面贴紧,质地坚韧,探诊时不会出血。发生牙周炎后,牙龈红肿且质地松软,探诊过程中可发现牙齿松动、出血、牙周袋溢脓等症状。牙周炎患者发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可导致牙齿缝隙增大,牙齿松动,最终可引发牙龈退缩,并导致牙齿缺失。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