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七个误区
高血压是以人体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如果患者的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引发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病变、动脉瘤等多种并发症。
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但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不重视治疗和生活管理。而且,许多患者对于相关治疗药物存在误区,用药不合理。因此,不少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不佳,血压时高时低,导致治疗难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持续升高。本文将详细解读常见的高血压治疗用药误区,帮助患者走出误区、科学降压。
误区一: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可以不服用降压药物。
★正确解读: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疾病长期进行性加重,一旦症状明显,将造成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因此,无论有没有症状、症状是否严重,患者一经确诊都應当积极配合治疗。
过高的血压,会缓慢地增加心脏负担,损害血管和其他器官,增加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个过程很漫长,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感受不到明显不适。但如果长期不服用降压药物,就会导致恶性后果的突然发生,甚至是损害生命。尽早服用降压药物,可以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高血压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误区二:担心高血压药物有依赖性,所以一直不肯吃药。
★正确解读:通常情况下,高血压药物不会使患者产生依赖性。建议患者尽早用药物控制血压,降低相关健康风险。
不少高血压患者认为:“一吃药血压就能降下来,一停药血压又会升高,这不就是药物依赖性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药物依赖性指持续使用某药物后,突然停用使人产生生理不适和心理上的渴求。这与停用高血压药物后,自身血压不受控制而发生波动是两回事。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