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多大才能动手术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居民胆结石的发病率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生于高脂肪饮食等饮食习惯不良者,肝硬化以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
胆结石发病初期,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后期患者一般会感到右上腹阵痛,甚至出现黄疸、高热的表现,同时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因此,对于胆结石,患者应充分重视、积极治疗。
胆结石危害不小
胆结石也被称为胆石症,指人体胆囊或胆管内所发生的结石疾病。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胆色素等,其形成与个人生活习惯、原发疾病等因素相关。胆道感染是胆结石的常见继发疾病,因胆道梗阻、结石的反复刺激等原因引起,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发病部位,胆道感染可分成胆囊炎与胆管炎。结石对胆囊黏膜造成的长期、慢性刺激,还可能引发胆囊癌。有资料显示,因胆结石诱发的胆囊癌,发生率大约为1%~2%。
胆结石的主要诱发因素
1.缺少运动
运动有助于维持胆囊肌的收缩力。生活中,不少朋友长期缺乏锻炼,导致胆囊肌的收缩功能下降,不利于胆汁排出。胆汁在胆道内淤积,会大幅增加结石的形成风险。
2.超重、肥胖
肥胖是胆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肥胖者大多有高脂饮食习惯,常合并血脂、胆固醇代谢异常等并发症。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可增加胆结石的发生风险。
3.饮食不规律
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有利于促进胆汁排空,降低胆汁浓度,有效预防胆结石形成。相反,如果两餐间隔时间过长、空腹过久,比如长期不吃早餐,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浓度增加,可能诱发结石。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