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之后防大疫 预防措施早知道
我国有一句俗语:“大灾之后需防大疫。”虽然自然灾害本身并不会带来传染病,但是灾害后的特殊环境条件却有利于多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夏季降雨量较大,洪涝灾害多发,在做好灾情预警的同时,相关单位、普通群众均应对灾后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保持警惕、做好预防。
洪涝灾害为疾病传播“创造机会”
洪水中有大量污染物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能污染供水系统,使饮用水不再安全。洪水浸泡过的生活用品、食品等也会附着病原体,接触、食用受污染的物品、食品可能导致疾病。夏季气温较高,洪灾过后的积水会成为蚊虫繁殖的理想场所,增加疾病传播风险。同时,灾后群众的饮食和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免疫力可能有所降低,而且集中安置点人员密集,因此容易感染传染病。
洪灾后的四类高发疾病
1.肠道传染病
洪灾后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等,一般是由于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一般是患者粪便,苍蝇是主要传播媒介。
霍乱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腹泻,患者每日可腹泻几次至几十次,大便呈水样。患者伴有呕吐,有双眼凹陷等严重脱水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最短可在发病后数小时内死亡。细菌性痢疾起病较急,患者高热可达40℃以上,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伤寒与副伤寒的主要症状是持续高热、食欲不振、玫瑰疹等。
2.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洪灾后常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有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患者一般突然起病,表现为畏寒、高热,头痛剧烈,且有眼眶、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结膜充血,有出血倾向。此外,还有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的典型症状,即所谓的“三红征”。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健康》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