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官银钱局开铸前,中国还没有使用近代机器制造银币,各地行用以两为单位的银锭,在形状、重量、成色方面的标准有诸多不同。据1918年《币制节略》记录的中央政府庫平与地方通用平比较表可知,银锭铸造以地方论有四十八处,以平砝计有六十五种之多,可以想象在更早时期完税及交易程序的繁琐复杂。16世纪下半叶,海上贸易引进了大量外国银元,初期人们都将其改铸银锭,尔后发现洋银重量成色一致,可论枚计值,使用方便,洋银逐渐直接在市面上通行,到19 世纪初已深入内地。
中国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曾言:“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的货币是没有制度可言的。”直至人民币发行后,单一货币通行全国的目标才达成。而在无币制所造成的长期混乱与清王朝对货币改革的抗拒下,铸造于19世纪、存世凤毛麟角的“中外通宝”银币,正是那段无序局面的实物见证,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香港铸钱局”的成立
1841年香港开埠时,该地流通货币受广州影响,除铜钱外各种银元如墨西哥鹰洋、印度卢比、英国银币皆可使用。然而英国政府意图把香港的货币制度建立在英国体系上,要求其法定货币和价值标准须与英国的各海外属地同为一体。但英镑是金本位制,而香港受中国内地银元、银锭的影响,属于银两本位制,导致货币兑换价格不对等。1850年左右,英镑在香港汇兑时贴水超过一成,在上海更达二成,驻港英军对汇兑价被低估的损失深表不满。因此,香港总督一直希望在当地建厂发行港元,并通过通商口岸逐步替代其他洋银。
罗便臣于18 59年出任香港总督后,积极推动香港贸易及争取在香港发行适合当地使用的如十进制的货币,此外还可防止假币泛滥,取代来源不稳定的鹰洋。经过几番努力后终获呈准,于是在1 8 6 4 年购置土地及机器设厂,同时筹备银行;18 6 5 年成立香港上海汇理银行,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汇丰银行。18 6 6年5月7日,香港造币厂在新港督麦当奴的主持下举行开工典礼,正式名称为“ 香港铸钱局”。由于营运时间甚短,外界知晓者少,多称其为“香港造币厂”。
香港铸钱局开幕之初,市场期望颇高,很快收到超过12 0万盎司的银锭、银条及戳记过多的烂版银元来改铸新币。然而,因港府的计划不周,未考虑到新币在银货市场各种情况下价值的差异,加上用人不当、管理不善、准备不足等情况,原定日产4万枚银元,第一个月却只造出了3万枚。由于新币先天失调——成本高、产量低,加上立法禁止在币面维多利亚女王肖像上打戳,不利于在内地流通,加上此时鹰洋已可充分供应,因此新币没有得到两地商民支持。到年底结算时,造币所得还不足抵销建厂借贷的利息。即便后期产能提高,却因订单数量太低不能给当局带来预期的利润,币厂仅能依赖代中国或日本制造银币来维持营运。
18 6 6 年8月,港督通过英国驻北京公使阿礼国转交清政府新币的样品,年底得到恭亲王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