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 中国通商银行纸币不走寻常路
作者 王纪洁
发表于 2024年5月

银行作为一种信用工具,是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清光绪以前,经营存款、借款、兑换银钱的金融机构是银号、银钱店、钱庄与票号等。这些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都是兑换银两,性质相差无几。19世纪和2 0世纪交替之际,随着社会变迁,金融机构的性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封建性金融机构在190 0年以后逐渐衰落,而被新式银行所取代。

盛宣懷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国通商银行伍钱银两票(京城)正背面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自办银行诞生

实际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是近代社会的一种舶来品。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各国为了便于向中国输出商品及资本,陆续在我国通商口岸城市设立银行并发行纸币。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在广州设立分理处。资料显示,从那时起直至清末,在华设立过营业机构的外国银行不下40家。这些外国在华银行除了从事一些国际商务汇兑、结算、存放款等基本金融业务外,还参与中国的金融和贸易活动,比如向清政府提供借款。在清末,清政府的大部分外债都是由外国在华银行提供的。

最初,清政府对外国这种设立银行、拥有发钞权的行为未加制止。后来,清廷朝野上下看到外国银行的钞票在市面上流通非常畅达,几乎控制了中国货币与金融的运行。至光绪年间,一些有识之士主张由国家建立银行,以此试图挽回发钞权并将所建立的银行作为整理金融币制的枢纽。

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自办的、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它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总行设于上海,由晚清重臣盛宣怀一手创办。盛宣怀(18 4 4 年至1916 年)是清末著名的工商业资本家、政治家和慈善家,曾担任清朝的邮传部尚书、铁路大臣等职务,对中国的交通事业和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创办了多家企业,涉及轮船、电报、矿业、金融等领域,对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商业之父”。

创办之路几经周折

前文提及,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于18 4 5年在华创办,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18 9 7年才成立,在这长达5 0余年里,外国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市场、操纵资本市场,加大经济掠夺,垄断进出口贸易。面对这种财政被动的局面,清廷内部曾就是否设立官办银行一事进行过多次商议。如在光绪十一年(18 8 5年),李鸿章就曾提出“纠合中外众商之力”开设银行,但囿于当时条件限制,他的提议未能实行。

四年后,因为一条铁路的修建,创办银行事宜被再次提及。光绪十五年(18 8 9 年)四月,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给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奏折,他提议修建一条自京城卢沟桥起,经河南直达湖北汉口镇的铁路。这条铁路称为“芦汉铁路”(后改称京汉铁路),可以连通黄河、淮河、长江等流域,沿河、沿江各省均可受益。他建议修建铁路的资金来源除招股外,还可向商家借款。这项主张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首肯。

光绪二十二年(1 8 9 6 年)十月,张之洞推荐直隶海关道盛宣怀担任铁路督办总理,一边筹款,一边施工,统筹修建芦汉铁路。盛宣怀承办芦汉铁路的款源主要是借洋债,从比利时借款112 . 5万法郎,息5厘,期限30年。在与帝国主义经办借款的过程中,盛宣怀意识到要办铁厂不能不办铁路,要办铁路不能不办银行,他认为“铁路之利远而薄,银行之利近而厚,欲银行铁路并举,方有把握”,只有以银行为枢纽,把各种新式企业联系起来,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效果。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