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2024年春拍,在其20岁华诞这个特殊的年份,不少藏家都在密切关注着这家“00后”企业的新动作。
放眼海内外,泓盛无疑是一家自成一格的拍卖行,除了傲领邮票、钱币拍卖市场,其2 0年来亮出的“奇招”真不少:从创立之初就率先拍卖中国当代艺术、油画雕塑,推出了纸杂文献、当代设计、铜镜等特色专场;成为上海双年展的赞助方,创新举办“ 拍卖双年展”;与上海自贸区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多次合作,推出丰富的艺术展览活动……
作为上海泓盛拍卖的创始人,赵涌最早于2 0世纪八九十年代接触了“ 收藏”這片蓝海,并决定投身拍卖行业。这位留学海外的工科精英当初为何毫不犹豫地一脚跨进收藏拍卖领域?当时他发现,相比已成熟饱和的西方市场,国内的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尚属空白。经过一番探索后,他决定以“ 泓盛”二字赋予这片市场不一样的华彩。
“诚为本、重品质、求独创、结款快、传艺薪”,泓盛公司简介中提炼的1 5 字关键词,将其幕后团队所具有的实干、专业、个性与创新等特质彰显无遗。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对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涌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相信通过他的回顾与讲述,你会发现泓盛并不是在空喊口号,而是在用行动诠释如何“走自己的路”。

我们不能去模仿,而是要保持自身个性
《中国收藏》:20多年前,您创业之初本是从艺术品电商着手,之后又创立泓盛拍卖,当时是出于怎样的决心?
赵涌:其实,我进入收藏行业已有4 0多年。早在留学德国时,我就接触到欧洲整个文化收藏领域的产业及群体,从工程科学跨进了金融文化领域。进去之后真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打开了另一扇门,看到一个和收藏、文化、艺术有关的缤纷世界,太好玩了!
反观国内,文化收藏领域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关注。经过十年电商运营的努力,加上2 0 0 5 年左右中国电商市场步入稳定、商业模式发展成熟,我们也需要在整合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日俱增,文化领域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机缘巧合之下,我接手了上海的一家拍卖公司并成立了“泓盛拍卖”这一品牌,根据经营范围设立了当代艺术、中国书画、邮票、钱币等六个板块,并组建专业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步步明确企业的经营内容、市场支撑、发展愿景以及要面向的藏家群体。起步之初比较顺利,得到了很多同行、藏家的支持,关键是在于之后的经营理念和原则。可以说,我们是一步一步从“下里巴人”、接地气,走到了“阳春白雪”的高端风格,而且凸显出了海派特色。
《中国收藏》:如何理解泓盛的海派特色?
赵涌:像佳士得、苏富比这样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拍卖公司,还有北京的老牌拍卖公司实力都非常雄厚,收藏品板块、市场定位也非常清楚。那么,在上海该怎样做好拍卖?这实际上对上海的所有拍卖公司来说都是个挑战。泓盛在成立之初就非常清楚一个概念——我们不能去模仿。
泓盛有着清晰的“自知之明”和坚定的方向感。作为海派文化的中心,上海自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保留着开放融合的文化特性,也作为泓盛生根的土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沪上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许多私人收藏家的传承积累十分深厚,泓盛积极挖掘和呈现上海的文化特色,推出海派书画名家、“海上旧梦”专题,同时与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收藏圈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在每个板块的发展中,泓盛都展现出深厚的专业实力和丰富的资源积累。
此外,泓盛很早就注重与国际艺术市场接轨,推出了油画雕塑、中国当代艺术乃至装置艺术等板块,展现了前瞻性的眼光。例如早在2 0 0 6年第一场拍卖中就推出了陈逸飞的《玉堂暖春》,并以110 0万元高价打破了艺术家当时的拍卖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