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桌“顶流”原来是它
水丞、笔洗、掷骰、饮酒器……将不同造型的螺制成用途广泛的器皿,古人的生活智慧也通过小小的“螺杯”体现了出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螺杯既有用天然海螺制成的杯形盛器,也有陶瓷烧制的像生螺形器,两者各具匠心、各有旨趣。
以螺制杯用途多
天然螺杯出现较早,其中最具盛名者当数“鹦鹉螺杯”。三国东吴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对鹦鹉螺有着这样的描述:“鹦鹉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肉离壳出食,饱则还壳中,若为鱼所食,壳乃浮出,人所得。质白而紫,文如鸟形,与觞无异,故因其象鸟,为作两目两翼也。”
鹦鹉螺杯,顾名思义就是以鹦鹉螺壳制成的杯器,在两晋时期高等级墓葬中曾有实物出土,比如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曾出一件、位于徐州的邳州煎药庙西晋墓曾出一式两件(图1)。它们均在鹦鹉螺的自然形态的基础上略经加工,辅以传统的釦器工艺,用鎏金铜条在螺口和中脊处镶边、口沿部分另加双耳,既坚固美观又方便实用。但是,由于鹦鹉螺生息于太平洋南岸的温暖海域中,数量稀有,因此在当时,鹦鹉螺杯是上层社会专享的奢侈品。据资料记载,东晋名臣陶侃在出任广州刺史时,曾借地利之便获得一枚鹦鹉螺杯,后来将其谨献给东晋成帝。南朝刘宋时期,孝武帝也曾经将一枚鹦鹉螺杯赠送给南下彭城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鹦鹉螺杯的规格之高自是不言而喻。不仅如此,鹦鹉螺杯还曾传播至朝鲜的新罗,而韩国庆州皇南大塚南坟也曾出土两件鹦鹉螺杯,形制与中国两晋的鹦鹉螺杯近似,口缘及背脊部分有鎏金铜饰条或金制饰条,口沿处有对耳。
除了名贵的鹦鹉螺外,其他体量较大的天然海螺也被广泛用来制作螺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