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座屏 内藏玄机
作者 段晓明
发表于 2024年5月

屏风的使用由来已久,从汉唐以来的席地而坐到宋明之际的垂足高坐,随着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屏风的形制与样式也相应改变。它也从最早起遮蔽、屏障等功能的实用家具,变成愈发具有审美意趣的艺术品。

在清代宫廷中,不同时期的审美风尚以及帝王的个人喜好也使屏风的装饰风格有所不同。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紫檀镶玉夔龙纹座屏,其制作体现了乾隆帝的个人审美意趣,内藏玄机的设计更体现出它作为“镇物”的特殊用途。

清乾隆 紫檀镶玉夔龙纹座屏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御题诗
“大清乾隆年制”款识

历史信息颇为丰富

这件座屏主体用紫檀木制成,大边出榫与抹头格角相交组成边框,正面起阳线雕刻纹样,边框看面出廓挖出卷云纹,底部锼挖出一对翘首相对的夔龙和云头,云头内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夔龙各出阳榫与垂直的边框相交,屏框内有几处出廓里开槽抵夹屏心,开槽的形状与屏心玉饰边缘互为正负型,边抹接合严密后将屏心固定在屏框内。玉饰是由和田碧玉镂空雕刻而成,含有多种神兽和动物形象。屏框背面打槽装板,刻有乾隆帝御题诗《题和田玉镜台》:“巧琢和田玉,浑成开府台。采花初未识,纳聘讶徒猜。明倚辟邪镜,祥同照世杯。奇珍非所诩,惟世识招徕。”末尾署款“乾隆壬午御题”,其下模拟“乾隆御笔”四字方印。据此可以确定,此件屏风制作时间应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在背板和玉饰的夹层中密藏一铜镜,屏风背面夔龙头上做出云纹,云纹顶部制出与铜镜外边弧度相合的凹槽,可将铜镜放置其中。顶部屏框正中安设活挂削,向上拨起挂削可放入铜镜,挂削垂落后将铜镜固定。边框下设两个墩子,周身雕刻勾连云纹和卷云纹,侧面在纹饰间刻画了一对“眼睛”,整体构成了兽面的形象。在屏框和敦子之间安设站牙抵夹,站牙镂空雕刻夔龙纹,龙身翻转呈“S”形的卷云纹,间有阴刻的连珠纹和卷云纹。座墩上的兽面装饰从屏风木结构的装饰可以看出其中雕刻很多模仿了古代玉器、青铜器的纹样。例如边框上多边形的纹饰是模仿商周时期青銅器的云雷纹,边框、站牙和墩子上的云纹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玉器的纹饰,墩子侧面的兽面形象与战国玉器中的兽面纹有异曲同工之处。与清代座屏的常规结构有所不同,此座屏省略了常设的绦环板和批水牙子,整体结构变得更加简洁,主题鲜明。

除此件之外,相同样式的座屏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有馆藏,无论形制、样式和工艺都基本相同,为同一时期制品。不同的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另外几件屏心玉饰为青玉质,并且仅有这件碧玉座屏落有乾隆款识和御题诗。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