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规模空前、光耀史册的苏家埠大捷,霍邱保卫战则显得籍籍无闻。霍邱保卫战虽然以红军惨烈失败、城池最终易手结束,但是,围绕整个战役过程,红军和革命群众所表现出的那种闻令如山、众志成城、慨然赴难、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关键时期的重要战事,重温先烈先辈的崇高理想和感人事迹,仍然令后辈感慨万千钦敬不已。
乌云压顶欲摧城
霍邱城,位于安徽省狭长的城东湖、城西湖之间,北经新店铺可通达淮河沿岸重镇正阳关、淮南、蚌埠,向南经宋店可进入鄂豫皖苏区六安、叶集、商城等核心区域。1932年5月,正值鄂豫皖苏区快速发展之际,旷继勋军长率红25军73师一部,兵不血刃就攻克了淮河重镇正阳关,筹集到大批物资并送往苏区,然后回师南下,敌人望风披靡,一举占领霍邱县城,使鄂豫皖苏区向东北方向大为拓展,犹如伸向白区的一记重拳。
然而就在此时,躁动不安的蒋介石,已开始谋划布置第四次“围剿”。6月中旬,蒋介石召开庐山会议,确定新的“围剿”总方针,他调集26个师、5个独立旅共30余万兵力,另配置4个航空队,全力压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其中,以右路军3个纵队7个师用于清剿皖西北苏区。进攻霍邱的主力是敌第1纵队徐庭瑶第4师,敌第40旅、第19旅及霍邱地方保安团配合进攻。

当时,红军主力调往鄂豫边麻城一带作战,皖西兵力薄弱,只有红25军和地方上的独立(游击)师、赤卫队。红25军刚刚完成组建,全军下辖第73、第74、第75三个师,最有战斗力的红73师已被紧急西调,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麻城战役;红75师正在军政委王平章、师长廖荣坤率领下,在英山、广济一线作战;在皖西北担负霍邱外围战斗任务主要依靠红74师,而驻守霍邱县城的只有红25军教导团、霍邱独立团、赤卫队,还有临时组织起来的灾民团,总兵力也就三四千人。
红25军军长旷继勋,行事稳重,待人和蔼。这位出生四川、久经沙场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知道霍邱城难以坚守。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传来的指令却要求坚决固守,他希望守住霍邱孤城,使其与六安、商城成为犄角之势,彼此之间相互策应,这样既可保卫皖西北根据地,又可大大减轻麻城战役的压力。因此,当中央分局派员前来霍邱巡视检查工作时,旷继勋以坚定的语气向巡视员承诺:“老旷在,城在!”
霍邱攻防两端敌我力量差异悬殊,旷继勋的对手是强大的。国民党军第4师兵精粮足,配有优势装备,师长徐庭瑶也非等闲之辈,他是一名职业军人,注重部队的装备和机械化,强调协同作战,其部属也多是“悍不畏死”,而配合作战的19旅、第40旅更以善战著称。旷继勋令红74师在外围抵御敌军,对城防重新调整,他从教导团抽调3个连,分别防守南关外、北关观音堂和城东五里岗坎,另调一个连队环城巡防。在黉学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上,旷军长向大家分析了当前严峻的抗敌形势,宣传红军政策。之后,他又召开红军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分局的指示,要求全力保卫霍邱城。
兵临城下战霍邱
大战在即,霍邱城内外一片紧张气氛。西城墙上,老号手带着约二十名新号手,迎着晨曦举起铜号反复吹奏号音;沿着城墙根,随部队进城的灾民团在练习行军跑步;黉学广场上,赤卫队员们正练习瞄准射击;而黉学院内,少先队员们正挥舞大刀一招一式地劈杀,喊杀之声此起彼伏。
张牙舞爪的敌军战争机器,终于全面开动了。徐庭瑶第4师于1932年6月15日攻占正阳关后,很快就将战线推進到淠河东岸,红军据淠河西岸与敌相峙。6月30日,敌第4师、独立第40旅先后渡过淠河,继续向霍邱外围发起进攻。红74师是当年5月刚刚成立、由各地方独立团编成的年轻部队,缺乏系统的军政训练,军事装备也严重不足,但坚定的信仰依然使这支队伍显示出极强的韧性和战斗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