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因两个主要身份而为人所知,一个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长,另一个则是历史领域的畅销作家,他的“美国人三部曲”(《殖民地历程》《建国的历程》《民主的历程》)和“世界历史三部曲”(《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两个系列让其在全世界的读者中享有盛名。布尔斯廷的作品通常蕴含着众多卓识,对于那些人们司空见惯或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事物,他总能出人意料地给出一些新视角、新论断。例如,他在“美国人三部曲”中就提出,美国人对抽象哲学不太热衷,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了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非深刻的理论家。就此而言,布尔斯廷的论點与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的反智传统》中表达的看法实为异曲同工。
不过,布尔斯廷最无畏、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成果,却并非在历史领域,而是对当代美国社会有关自我蒙蔽、自我欺骗、自我催眠现象所作的鞭辟入里地分析。一九六一年,他出版了《幻象》一书,以一种离经叛道的姿态进入了文化评论界。在这本书中,布尔斯廷旨在揭示美国社会中,媒体的发达、科技的进步和财富的膨胀,是如何一步步人为营造了与现实脱节的繁荣景象的。他不否认美国有着多彩、充满活力的一面,但同时他火力十足地在批判那些为了迎合公众过度期望(或“欲望”)所被虚构出来的种种幻象,这里面自然包含了英雄、新贵、明星、名流,以及那些让人感动、向往、追随、崇拜的事与物。按照他的说法,“制造这些充斥我们体验的幻觉,成了美国的生意,而且是美国最有诚意、最不可或缺、最受崇敬的生意。我指的不仅仅是广告、公关和政治说辞,还有那些意图告知、安慰、完善、教育、提升我们的一切活动……”
从立场到语气到措辞,布尔斯廷对美国社会毫不留情,以笔为刀,作出了手术一般的精准解剖。可以想见,这样的作品问世难免会引发争议,当时正值布尔斯廷在别国讲学,《时代》周刊发出言辞刻薄的评论—“作者赶着在这部诋毁美国的作品出版前逃到国外。”
对布尔斯廷来讲,《幻象》并非他最器重的著作,就涉及的议题和领域也是他偶尔的尝试,像是闲来有感而发、一时兴起所作。但正是这本图书,在预期之外成就了两方面的影响力。一个是它在布尔斯廷众多著述中,独辟蹊径地开启了大众文化、消费社会的批评潮流,被普遍认为是其一生中“最大胆、最突破性的作品”;另一个是它对后来一些作家及其写作范式的启发,《幻象》一书作为此一研究方向的开山之作,从让·鲍德里亚、居伊·德波,到尼尔·波兹曼、道格拉斯·洛西科夫,这一串响亮的名字都曾受到过《幻象》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