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狄仁杰形象的真实与虚构
作者 钱宁
发表于 2024年1月
狄仁杰画像

狄仁杰(630—700)是我国唐代卓越的政治家,以“清官”“神探”著称,千古传诵。自20世纪中叶以来,狄仁杰在国外备受瞩目,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这得益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1910—1967)的小说《大唐狄公案》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

狄仁杰的卓越历史功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和升华。清代出现了六十四回的《武则天四大奇案》(即《狄公案》,作者佚名),兼备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特色,虚构描写狄仁杰屡破奇案、断案如神;忠于朝廷,智斗武三思,扶庐陵王复位。

真正使狄仁杰享誉世界的是高罗佩。高罗佩(1910—1967),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Robert Hans Van Gulik),荷兰学者、外交官、汉学家,精通汉语,深谙中国传统文化。高罗佩在翻译公案小说《狄公案》时,对该书不甚满意,遂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另行创作了一部英文小说《大唐狄公案》(Judge Dee Mysteries)。全书由15个中长篇和短篇集(8篇)组成,约130万字,各篇独立成章。该书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引起轰动,再版不断。其实,高罗佩在写作内容和风格上都对《狄公案》有所借鉴,还借鉴了他曾经翻译的《棠阴比事原编》等,融合了中国古代司法案件和公案侠义小说的特色,展现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及各种伦理关系。

《大唐狄公案》中的虚构是“谨慎的虚构”(见【荷】伊维德《高罗佩与狄公案小说》),狄仁杰(狄公)的形象大致符合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合理的想象。小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狄仁杰缜密的逻辑推理、曲折的破案过程、亲身勘案的大智大勇。

政绩卓著

历史上的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断案如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清官之一。《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新唐书·狄仁杰传》记载,“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见【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15)狄仁杰在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为大理丞,明察善断,审理陈年积案,一年处理的案件涉及大约17000人,没有鸣冤上诉的,由此名声大振。

狄仁杰刚直不阿且足智多谋。公元692年,他和其他大臣遭武则天滥用的酷吏来俊臣诬陷为犯谋反之罪,被投入大牢。很多忠臣因不承认谋反而遭受酷刑,狄仁杰则爽快承认谋反,使来俊臣放松警惕,没有动刑,而是将其投入大牢。武则天再审时,狄仁杰坦言如果不承认谋反,将会受鞭笞而死。武则天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将他贬职为彭泽县令。

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期间,体察农民的疾苦,在上疏中要求免除农民的田租,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他关心百姓,促进生产,百姓们自发地为他建造了生祠,表达敬仰之情。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以后,狄仁杰又被调回朝廷,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再一次担任宰相。武则天对他非常信任,称其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并且采纳其直言进谏。狄仁杰忠心耿耿,深谋远虑,多次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后来张柬之终于被任为宰相;狄仁杰劝说武则天立她的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而不是立她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武则天最终听取了他的建议。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故,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此后朝廷有大事,群臣不能解决,武则天感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张柬之发动兵变,簇拥李显即位,即唐中宗。足见狄仁杰的深谋远虑。

狄仁杰的一生功绩卓越,也反映在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实践上。首先,依循孔子提出的“正名”主张,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狄仁杰在武则天在位时忠心耿耿,遵循君臣等級;后来为恢复李唐王朝立下不朽功勋。他励精图治,为官为民,充分践行了孔子的“仁义”思想。

《大唐狄公案》里的狄仁杰政绩卓著,为官清正,体察民情,断案如神。这与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一致的。在很多故事的开篇,经常描写狄仁杰的新任职位和新业绩。《黄金案》的开篇即以“父母官,天子臣。朱笔直,乌纱真。冰心一片奉日月,铁面千古惊鬼神”的豪迈诗句,总结了狄仁杰“居官清正,仁慈爱民,义断曲直,扶正锄恶的高风亮操”。(见【荷】高罗佩《大唐狄公案》,陈来元、胡明等译,海南出版社)《红丝黑箭》的开篇:“狄公在登州蓬莱县任县令时,理政事,导风化,听狱讼,察冤滞,及督课钱谷兵赋、民田收授等公务,与驻守蓬莱炮台的镇军互不干预。

本文刊登于《世界文化》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