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象到熊猫: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的动物与动物园
作者 刘晓晨
发表于 2024年1月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的初衷。【“大家”阅读】每期将甄选优秀公众号上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2023年9月16日,北京動物园发布了大象阿拉莉雅去世的消息。通常情况下,大象的平均寿命是60~80岁,阿拉莉雅去世的时候只有44岁。即便是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这头在1979年由斯里兰卡总理普雷马达萨作为珍贵的国宝赠送给北京动物园的大象去世还是显得有些年轻。更何况,在它的故乡,斯里兰卡的锡兰象已经濒临灭绝。

大象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它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超群的智力,但是目前因为人类生活的干预,大象的数量急剧减少。无论是斯里兰卡还是印度,大象在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中往往有着特殊的含义。大象在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中是极为重要的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视为佛教的重要象征之一。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还会把大象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其他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大象在动物园的生存环境往往是衡量一个现代意义动物园水平的重要标志。

197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权利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在史学领域也逐渐出现了所谓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与“动物转向”(the animal turn),西方史学界开始对传统的人类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方式进行反思,研究者所关注的历史主体从人类转向了动物。这种去人类中心主义化,更加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此同时,对于动物园的研究也开始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动物园作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也得以日渐丰富。西方学术界对于动物园的管理体系、现代动物园(如美国国家动物园、柏林动物园、日本上野动物园等)的成立和展示、动物园与野生动物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相关的研究如伊丽莎白·汉森的《动物景点:美国动物园的自然展示》(2004)、加里·布鲁斯的《穿越狮门:柏林动物园的历史》(2017)以及伊恩·J·米勒的《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2021)等。

上野动物园与动物园的现代化转型

成立于1882年的上野动物园目前是国际上最为知名的动物园之一,也是日本第一座公共动物园。人们对于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总是耳熟能详—军国主义、战争、侵略、核武器等等,但是《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一书的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伊恩·J·米勒(Ian Jared Miller)却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上野动物园诞生于明治时期,正是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并屡起兵燹、摧毁东亚秩序的时代,尽管上野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非西方的动物园—或者用作者的话说,是世界上第一座在非西方帝国主义政权的势力范围内建成的动物园。

上野动物园1896年平面图
现在的东京上野动物园

在谈论动物以及它们的命运之前,似乎需要了解现代意义上的动物园在西方国家是如何广泛出现的。1752年,在欧洲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第一所真正的动物园(位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夏宫中),标志着人类对猛兽开始从猎取转变为饲养。动物园地位和作用转变,展现了动物和历史、动物和自然以及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1826年,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成立,此后不久,英国的伦敦动物园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动物园,动物园的缩写zoo也始于伦敦动物园。

本文刊登于《世界文化》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