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融合
作者 朱钰洁 刘胜枝
发表于 2024年1月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青年亚文化成为Z世代青年群体文化消费与创造实践中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少青年亚文化源自西方,如二次元文化、嘻哈文化、杀马特文化、鬼畜文化、洛丽塔文化等。那么,这些源自西方、包含著特定的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的亚文化类型,是否会对我国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产生影响?中国青年又是如何看待和接受这些外来亚文化的?他们会在本土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对这些外来文化进行怎样的再生产和再创造?这些是需要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比如,有学者对嘻哈文化研究后发现,嘻哈文化传入我国后,其突出的反抗意味和个人主义等西方文化特征被东方文化特有的含蓄保守所消融,并以东方文化的特有符号和嘻哈文化的技术框架,形成了既不同于本土也非西方的“新”嘻哈。由此可见,这些异域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也是Z世代青年群体立足于自我的文化需求和偏好,对其进行本土化选择与创造的过程。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

洛丽塔服饰亚文化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因而是研究全球化语境下亚文化再生产与文化认同的典型案例。洛丽塔是当前中国服饰亚文化的三大代表之一,其起源于日本,而风格可以追溯至欧洲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同时又融合了日本原宿系服饰风格和卡哇伊文化特征,传入我国后形成了中国风的服饰特点。洛丽塔服饰不仅仅是一种服饰风格,更被爱好者看作一种“生活态度”,是青年一代表达情感和价值追求的方式,同时也有着更深层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土壤。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线上对洛丽塔圈的文化社群如豆瓣小组、微博超话、QQ社群等进行长期观察与资料收集;另一方面筛选了5位洛丽塔爱好者进行深度访谈以弥补民族志观察的不足,访谈资料达到饱和,可以支持本研究。

碰撞与融合:洛丽塔的跨文化生成与传播

“洛丽塔”是英语单词Lolita的音译,最早源于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洛丽塔是一个既天真浪漫又性感早熟的少女,与有着恋童癖的继父发生了不伦之恋。该小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后“洛丽塔”便成为性感少女的代名词。但是作为一种服饰风格的“洛丽塔”诞生于20世纪后期的日本,伴随着二次元文化传入我国并形成较有影响力的亚文化圈层—洛丽塔圈。在其诞生和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衍生出诸如古典/经典风洛丽塔、甜美风洛丽塔、哥特风洛丽塔、和风洛丽塔、中华风洛丽塔等风格类型。

(一)源起日本:洛丽塔的优雅、可爱与特立独行

洛丽塔服饰风格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在1987年日本的《时尚年鉴》中,“洛丽塔”作为1986年的时尚风格用语,被认为是身着由荷叶边、蕾丝装饰且配有裙撑、衬裤的蓬蓬裙,脚蹬带有蝴蝶结、缎带的厚底鞋,并有头箍、帽子、挎包等搭配的少女化风格装束的总称。维基百科中也把Lolita Fashion 定义为“来自日本的时尚亚文化”。虽然诞生于日本,但洛丽塔的风格原型要追溯到欧洲洛可可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少女宫廷服装,洛丽塔服饰是日本青年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出于对西方贵族生活的向往而进行的自我诠释与再创造。

1.优雅与礼仪—洛丽塔服饰的贵族血统

电影《洛丽塔》剧照

洛丽塔服饰主要沿袭了欧洲洛可可风格的少女服饰。18世纪兴起的洛可可风格不同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华丽庄严,而是偏向轻盈、精致、细腻,在色彩上倾向柔和的浅色和粉色调,在服饰中增添了许多花朵、植物的元素,在皮肤暴露处以蕾丝或蝴蝶元素点缀。因此,洛可可艺术可以看作偏向女性审美趣味的风格,它是对巴洛克式男性趣味的反拨,也是打破西方古典主义束缚的一次新尝试。洛可可时代之后,更接近如今洛丽塔概念风格的服饰是在维多利亚时代,该时期大英帝国贸易的繁荣使其在经济上称霸全球,进而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生活的繁荣。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有着白皙的皮肤,穿着由层层花边堆起的礼服,头戴华丽的礼帽,手持精致的洋伞,这些也是后来洛丽塔服饰风格的重要元素。从洛丽塔服饰风格的源头来看,这一服饰风格本身就是女性地位崛起和经济生活繁荣的产物,是追求女性化精致、优雅的贵族风格的文化符号。

洛可可风格服饰

洛丽塔不仅是一种服饰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洛丽塔服饰中亦能看到其对于西方礼仪文化的借鉴与融合,较为典型的礼仪包括服饰礼仪与宴饮礼仪。贵族社会孕育了精致优雅的宫廷礼仪,这不仅是权力、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更是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核的彰显。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礼仪旨在强调女性曲线的静态美,紧身的胸衣和宽大的裙摆无形之中塑造了女性挺拔优雅的姿态,因此便达到了重塑女性身体、传扬礼仪精神的作用。随着18世纪沙龙文化的兴起与女性艺术的蓬勃发展,“女士优先”的宴饮礼仪也逐渐兴盛,贵妇们的生活社交成为新的风尚。在家中宴请贵族与文豪是女性进行思想交流的新方式,表达了女性在地位提升后要脱离对男性依附并跻身政治与文化舞台的意愿。宴饮礼仪是法国贵族文化的典型特征,在洛丽塔的下午茶文化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沿袭,表现出洛丽塔爱好者对于宫廷贵族生活的向往。

2.可爱与逃避—洛丽塔服饰的日本文化基因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服饰

那么,为什么这种欧洲宫廷服饰风格近百年之后会在日本复苏呢?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这种服饰风格本身的贵族特征与人类对优雅、精致生活的追求相符合,只要生活条件或社会土壤允许,这种需求就会被重新唤起。洛丽塔服饰风格诞生时,日本正值战后经济复苏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时期。在此之前,日本明治时代对于江户时代孤立主义政策的废除以及西化运动的开展,也为洛丽塔时装亚文化的出现起到了铺垫作用。1976年,世界上首家出售洛丽塔服饰的门店诞生于日本街头。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与城市化发展之后,1980年代的日本也面临着“现代化过剩”的问题。经济、金融的自由化与国际化进程过快,导致日本1988年爆发了泡沫经济。即便如此,日本青年在富足物质生活的长期影响下,奢侈与颓废之风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洛丽塔文化成了青年们以享乐主义消费形式表达他们理想生活方式的最佳选择之一。

日本社会中传统的性别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男女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固化、女性在职场遭遇的歧视以及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她们早早步入婚姻和家庭,洛丽塔便成了年轻女孩儿们短暂逃离社会现实的乌托邦。富裕的环境允许她们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她们拒绝社会给自己安排的传统家庭角色,不想从无忧无虑的青年时期进入成年期,希望青春能够延长。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日本女高中生群体中诞生了自己的“卡哇伊”文化。“卡哇伊”在英语中译为“可爱”,但实际上含义更为广泛。在日本,卡哇伊是逃避成人世界对自己苛刻期望的手段,日本女孩儿们创造了这一可爱文化以表达一个浪漫化的想象童年,并逐渐对日本成人世界及流行文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洛丽塔是在不同社会历史与美学背景下的一种文化混杂形式,被认为是西方的古典时尚与日本卡哇伊美学概念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日文“萝莉控”中“蘿莉”即是“洛丽塔”的音译,但和西方的“洛丽塔”形象相比,日本“洛丽塔”的性感色彩被淡化,并与日本文化中的“萝莉”形象具有一致性,即娇小、可爱的少女。在日本二次元文化中,萝莉形象较为普遍,如《魔法少女奈叶》《魔卡少女樱》《Smile光之美少女!》《轻音少女》《蔷薇少女》等。

在洛丽塔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出现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洛丽塔服饰风格。最为流行的风格分类大体分为三个派系,一般称为经典洛丽塔、甜美洛丽塔和哥特洛丽塔。

3.特立独行—作为亚文化风格的洛丽塔精神内涵

日本青年对洛丽塔服饰的创造与自我诠释还体现在他们赋予了这一服饰文化更深刻的精神内核。尽管不同的时代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但追溯到洛丽塔的欧洲源流,洛可可时代的精神便是及时享乐与放纵狂欢。结合日本当时的社会现状可知,日本青年在创造洛丽塔服饰文化时也为其赋予了相似的精神内涵,如对于社会主流思想的抵抗以及追求自由、彰显自我的个人意识。

2004年,一部名为《下妻物语》的电影的流行使得日本洛丽塔服饰真正走向了大众并得到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可。该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中女主角龙崎桃子身上的洛可可精神与特立独行的态度受到了日本青年的喜爱和推崇。桃子是一个洛丽塔裙子的狂热爱好者,以“快乐至上”的精神态度悠闲而颓废地度日,洛丽塔裙子使她散发着优雅而独立于世的气质。桃子对于洛可可精神的个人诠释正如书中所写:“只要持有洛可可精神,就可以让对比的事物完美共存。在荒庸且不可思议的幽度里,没有矛盾这东西,自己那善变的心才是唯一规则,才是自然法则。”在桃子身上,洛丽塔的风格传递了一种如孩童般可爱的、无性恋的、兼具独立与自我的复杂平衡,这种复杂与矛盾在无形中建构的女性形象恰巧迎合了当时日本青年的内心需求。许多年轻女孩儿模仿女主人公的外表和穿着,试图借此找寻女主角向往的田园诗歌般的洛可可梦幻世界,在这个独立的空间中挑战当下社会的规训,表达自己的叛逆与不满。正如桃子所说:“别人越是劝我‘只要别打扮得那么醒目怪异,很容易就能交到朋友,也才会受到男生欢迎啊’,就越激发我的萝莉灵魂,让我决心穷尽萝莉之路。”这一不受外界“常理”规训的自我意识和精神态度成为洛丽塔文化的重要标签。

(二)传入中国:异缘文化的接纳与排斥

外来亚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必将经历一系列的排异反应才能为受众所接受。正如嘻哈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地下蛰伏与街头传唱而后慢慢走向主流视野一样,洛丽塔文化也在不断的接纳与协商过程中,从不为人理解的奇装异服变成了青年们喜爱的风格化服饰。

21世纪初,洛丽塔以日本ACG(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game游戏)文化为载体传入中国,比如在《美少女战士》《百变小樱》《蔷薇少女》等动画漫画作品中,人物角色的服饰造型都带有洛丽塔元素。商业资本的激励使得原本小众的二次元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进入大众视野,最早在广州、上海等地的青年群体借助新媒体了解到“洛丽塔”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博客、论坛、贴吧等方式进行交流与传播,以这一方式聚集起来的二次元群体举办了各类线下活动,如漫展和角色扮演(cosplay)展览。在展览中爱好者们扮演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其服饰风格与发型等常常包含有洛丽塔元素,这便成了爱好者们接触洛丽塔风格的重要方式。

哥特式洛丽塔

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的语境下,各种媒介内容实现了跨国流动,来自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诞生自日本洛丽塔的特立独行思想意识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为洛丽塔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相比于现代性,后现代更强调个体身份的多元性和流动性,强调包容差异与相互共存的统一。面对洛丽塔这一异缘文化,本国洛丽塔爱好者能够持接纳与包容的态度,在群体内进行文化实践时保留其主要的服饰风格与行为方式,尊重约定俗成的穿衣法则。比如穿着洛丽塔服饰时不得将除面部以外的身体肌肤露在外面,裙子的长度要在膝盖左右,袜子也要高过膝盖。这些看似与现代思想格格不入的保守穿搭正是该群体对传统服饰风格的保留与尊重。从行为方式上看,在国内街头看到的洛丽塔爱好者有时会撑着花边阳伞,头戴维多利亚式童帽,行为举止也有着欧洲宫廷优雅从容的气质;在一些較为发达与开放的沿海城市,洛丽塔爱好者们定期举办茶会(模仿贵族少女的午后聚会),她们穿着整套的洛丽塔服饰一同品茶、分享精致的甜点—这是爱好者们进行线下交流的重要形式,体现了洛丽塔爱好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接纳与包容。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洛丽塔这一小众风格在传入中国后必然会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与摇滚文化、嘻哈文化相比,其在中国民众中的文化接受度与认可度相对较低,这主要归因于背后的民族文化冲突与民族矛盾、民族情感等。例如,2015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日本洛丽塔品牌baby却在上海举办茶会,由此引发了大批洛丽塔爱好者对该品牌的强烈不满与谴责,认为这是对中国受众的不尊重,对中华民族尊严的无视,致使一些中国洛丽塔爱好者纷纷“退坑”。此外,中国与日本的审美差异也是中国受众对洛丽塔排斥与接受度低的另一原因。在日本的审美旨趣中存在“物哀”的情感成分,这是一种哀婉细腻、含蓄内敛的悲情,经过日本民族文化的锤炼而成为民族特有的情感,这一情绪在文学艺术中化为纯粹的美意识和美形态。1980年代洛丽塔在日本的兴起正迎合了日本青年的物哀情绪,哥特式洛丽塔中的恶魔、骷髅、十字架等元素不仅体现着当时青年的反叛和特立独行,也是其物哀审美的呈现,传递着她们内心悲哀、含蓄与沉静优雅的情愫。日本这种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乐观豁达形成鲜明的反差,文化的差异与审美境界的不同使得中国青年接受洛丽塔的过程变得更加曲折复杂。

综合本土文化对异缘文化的接受与排斥,相较于早期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接受与盲目反对,现阶段青年群体在面对外来事物时的理性判断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提升,他们不仅愿意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新鲜事物,而且能够将本国文化精华融合其中并进行本土化改造,赋予洛丽塔新的生命力。

赋魅、拼贴与嵌入:中国洛丽塔群体的文化再生产

洛丽塔亚文化群体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和行为规范,爱好者们在圈层内部对洛丽塔进行自我诠释,为洛丽塔文化命名并赋予意义,这些举措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行为。在这一实践中再生产者根据自身需要对文化进行赋魅与改写,构建着专属的文化领地。

(一)赋魅:城市公主的自我展演与情感释放

洛丽塔爱好者们为洛丽塔文化赋予了一系列意义,将这一服饰作为能够彰显身份与表达情感的载体,借穿戴洛丽塔服饰实现自我身份的展演与内心情感的释放。赋魅即对本来不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服饰赋予神一般的魅力。对于洛丽塔爱好者来说,这一魅力便体现在对理想自我的追求与公主梦的想象中。

为洛丽塔赋魅是爱好者们提高身份认同并对群体产生归属感的方式之一。他们通过着装将自己与他人划定边界并形成群体区隔,借由身体的装扮协调身心关系并将其作用于社会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即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穿lo(即Lolita,“洛丽塔”的简称)裙是少女们将理想化自我外化的方式,lo娘将理想化的自我投射到小裙子上,为其赋予一切美好的意义,并产生情感的共振,不仅实现了理想自我,而且将小裙子转化为自我的延伸。洛丽塔爱好者之所以能够在小裙子上发现理想自我,是因为洛丽塔的服饰审美与其在头脑中描绘的想象自我相契合。在现代社会中对女性社会身份的规范依然存在一些刻板定式和规则,如在学校穿校服、在职场穿西装等要求。因此,在社会环境或多或少局限了审美与风格的多元化情形之下,为了呈现出内心想象的自我,“洛丽塔”们不顾主流审美眼光而追求自我的精神愉悦,从而达到拉康所言的主体在一种幻想中“预期看到其能力的成熟”。在洛丽塔爱好者看来,能够不顾大众眼光穿着洛丽塔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穿洛丽塔增强了我的自我意识,就是不去迎合他人眼光,坚持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和态度。女性敢于穿上大众接受度相对比较低的洛丽塔,显示出她们非常自信,非常勇敢。 —访谈对象1

最初只是去漫展等活动才穿(洛丽塔),有点害怕别人的眼光。后来穿得多了,打扮得也比较好看了,就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我觉得这个社会就应该包容所有好看的东西。 —访谈对象2

由于洛丽塔服饰风格的稚龄化与可爱化,爱好者们为其赋予了“公主”意义。洛丽塔风格由于与少女们对童年和公主梦的幻想相契合而受到追捧,这一重返孩童时期的愿望在日本女孩儿心中早已存在,她们将欧洲公主服饰与日本可爱服饰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如今最广为人知的甜美风洛丽塔。与日本女性的期望相似,我国Z世代青年对洛丽塔文化的追求同样具有回归童年、重拾少女梦的心理—

小时候大家都有公主梦嘛,就喜欢穿公主裙子。可是从童年时代走过来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那么华丽、那么梦幻的裙子了。所以当再次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小时候的那种少女心又有了寄托,终于可以圆自己的公主梦了。 —访谈对象1

小时候没有条件和机会穿这种公主般漂亮可爱的裙子,现在穿也算是弥补一下童年的遗憾、满足一下童年的渴望吧。 —访谈对象3

洛丽塔满足了少女们的怀旧心理,透过裙子仿佛看到了欧洲公主们优雅高贵、自由无拘的生活。在洛丽塔的世界里,爱好者们可以随意扮演想要的身份,活在不受成人世界情感与压力困扰的安全地带。一位曾经的lo娘在写到自己被嘲讽“穿洛丽塔就以为自己是公主了吗”的时候说:“是的,我就觉得那一刻自己是公主,不是娇气傲慢的公主病的公主,是认为自己‘配得上美好的事物、值得被好好珍惜’的心态。不被喜欢就不被喜欢吧,我永远、永远爱小裙子。”

中华风洛丽塔

(二)挪用與拼贴:洛丽塔文化的汉化

将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洛丽塔服饰文化中是我国洛丽塔群体进行的又一文化再生产活动,在此过程中,洛丽塔爱好者们通过挪用与拼贴实现了中外文化的衔接,对于消除跨文化理解时的壁垒、增强本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洛丽塔爱好者们通过将中华风元素如山水画、大熊猫、汉服、旗袍等融入洛丽塔服饰风格中对其进行“转译”,如汉服元素与旗袍元素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式洛丽塔风格,并受到国际洛丽塔服饰界的广泛关注。

洛丽塔在引入咱们中国的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汉化的过程。比如说2019年时中华风的洛丽塔特别流行,很多国创的店家都会把洛丽塔跟汉服加以结合,做出来的东西也特别好看,特别吸引我们这些喜欢穿小裙子的人。 —访谈对象1

因为中国消费者喜欢,所以会去设计更多中式风格的衣服。中国风融入洛丽塔不仅一点儿都不突兀,而且还给洛丽塔增姿添彩。 —访谈对象4

中华风洛丽塔实现了两种不同民族文化的结合,极具包容性与现代性。洛丽塔的汉化最初是将汉服元素融入其中。汉服在形制和制作方式上深受朴素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洛丽塔爱好者们在进行洛丽塔改良时将服装局部直接融入汉服的元素,比如在领口采用汉服的对襟、一字襟的设计;袖口采用汉服的广袖、琵琶袖等;用汉元素配饰替换具有欧式元素与花边元素的装饰,等等,使洛丽塔服饰有了汉服儒裙的特征。这一文化拼贴的手法赋予洛丽塔服饰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既保留了洛丽塔的基础风格,又承继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与设计理念,使洛丽塔服饰具有更多包容性。

将旗袍造型应用于洛丽塔服饰的本土化尝试大获成功,“旗洛丽塔”(Qi- Lolita)因而得名并自成一派。旗袍作为另一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女性化特征,不仅表现出温婉、含蓄、端庄的女性形象,而且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旗袍元素在洛丽塔服饰中的挪用与拼贴大多表现为:将上半身的蕾丝边长袖设计改为旗袍设计并制作成吊带裙、背心裙,下半身保留洛丽塔的蛋糕裙或花瓣裙摆;领口处展现旗袍的立领及盘扣、流苏等元素,使其在原风格的基础上平添了优雅灵动之感。

中华风洛丽塔并非自创出一种全新的风格,而是通过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服饰风格的采纳与拼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对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再生产,是提高本国青年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效手段。

(三)嵌入: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表达

在穿着洛丽塔进行前台化的自我呈现时,爱好者们通常会参考大众的眼光,通过将日常元素与洛丽塔风格服饰相结合的方式,使这一风格化服饰在日常生活中更易被接受。这种对于洛丽塔的再生产是将日常服饰元素如风衣、牛仔外套等被称为“地球人”的服饰与洛丽塔服饰融合在一起,将洛丽塔嵌入日常生活。尽管穿着洛丽塔服饰能够满足对自我形象的认同,但仍然需要参考他者的评价以达到“洛丽塔”与“地球人”两种意象的统一。

洛丽塔群体将风格化服饰嵌入日常生活的行为是一种“观展”的活动—既是作为主体去观看,又是被展示观看的客体。基于观看与表演的作用,洛丽塔爱好者们将不断与大众的审视进行协商,以从容地面对主流文化与大众的眼光。

我比较偏向于可爱和日常的甜美风格,不会穿那种特别精致、特别重工的礼服裙。 —访谈对象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不穿那种全套的(洛丽塔服装),你可以穿个小裙子,春秋季就套一个风衣。其实就是正常的穿着。 —访谈对象2

与日常衣服搭配起来,然后让自己融入大众的视野里。 —访谈对象5

将洛丽塔嵌入日常生活这一再生产行为体现出洛丽塔爱好者们的主观动机是想要获得认同,正如拉康的“镜像理论”所认为的,自我要通过他者与社会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认同的建构,借此实现自我与他者的互动统一。

【基金项目】团中央2021年“青少年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全球化语境下“Z世代”青少年亚文化圈层文化再生产与文化认同研究》(21ZD016)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登于《世界文化》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