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
守护城市中的野生动物
提名理由
当飞鸟在玻璃下死亡,城市中人与动物的冲突具象地显示了出来。
据调查,鸟因撞向玻璃受伤或殒命,即“鸟撞”已经在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的鸟类死因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流浪猫捕食。在美国,每年因鸟撞而死亡的鸟类个体数量达3.65 亿~ 9.88 亿只。
中国是候鸟重要迁徙的途经地,但对鸟撞的调查和干预却几乎是空白。2022 年,昆山杜克大学联合多家环保机构成立了全国防鸟撞网络。他们将公民科学作为核心,利用全国各地志愿者提供的鸟撞数据绘制了一份中国鸟撞地图。为保护鸟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样本,也促使我们思考,在城市中,人与野生动物要如何共存?
为了在玻璃下死亡的飞鸟他们聚在一起


“砰 ”
一只遷徙的黄苇鳽经过昆山杜克大学校园上空,突然它张着翅膀直直地朝建筑物玻璃上撞去,一声沉闷的响声过后,黄苇鳽掉在地上无法动弹,迁徙过程就此中断。
2018年前后,李彬彬在校园内救助了这只撞伤的鸟,身为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彬彬此前从未见过黄苇鳽这种鸟,没想到第一次见就是在“鸟撞”事件当中。
所谓鸟撞事件,就是鸟因撞向建筑物玻璃而受伤或殒命。由于鸟类侧方视觉相对强于正面的视力,它们对前方的障碍物并不敏感,经常误以为透过玻璃看到景物或玻璃反射出的景物是可以到达的区域,从而与玻璃相撞。夜晚,城市的灯光也会让鸟类迷失方向撞上建筑物。
或许有不少人都在生活中看见过鸟撞玻璃,可能会觉得鸟有点傻,甚至会觉得好笑。但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能当作茶余饭后谈资的话题,也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一个严肃的生态环境学问题。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户外探险》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