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挥拳!向命运
作者 杨雨池
发表于 2023年11月

父亲

再一次被问起从电影《八角笼中》汲取的最大收获,王宝强不需思索,很快地给出答案:“证明了一个父亲的价值。”

这个回答并非无迹可寻。电影热映的七月,王宝强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了女儿王子珊手写的两页观影日记。《八角笼中》从筹备到拍摄,再到成功上映,前后耗费六年。初时,才六七岁的女儿看不懂父亲的忙碌,只知他奔波不停、对自己也疏于陪伴。但现在,看到电影里大泷山的孩子们“挣脱命运枷锁、摆脱宿命的力量和斗志”,十二岁的女儿内心震动,并清晰地感知到父亲整日忙碌的意义。

儿子王子豪也有一篇观影日记,内容不多,却同样让王宝强深受触动。电影中,王宝强饰演的格斗俱乐部老板“向腾辉”,头顶白发渐生,肩背不再挺拔,却还要将脊梁压得更弯,低头陪笑,替孩子们求学找出路。看到这样的父亲,儿子心疼,恨不能立刻到电影里去安慰他。“挺戳一个父亲的心的。”王宝强默默地读儿子写下的文字,然后默默地流泪。

在电影能获得的社会荣誉之外,《八角笼中》带给了王宝强更多预想之外的礼物,比如,在“父亲”这一人生角色的演绎上,他觉得自己多了些新感悟。

“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改观。”回忆起电影上映前后的时光,王宝强嘴角添了笑意。他出生于河北邢台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儿时,父亲爱他却严厉,有了自己的一双子女后,王宝强也是严父。他看重教育,领着女儿做公益,带儿子去贫困地区探访留守儿童,“从小让他们直观地知道,现在的生活条件来之不易,得珍惜。你们没吃苦,是爸爸替你们吃苦了”。

儿女幼时懵懂,遇上关键问题,王宝强就效法父亲向孩子说教。但《八角笼中》上映后,这样的相处模式逐渐被击碎。观影日记里,儿女真挚地写下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他们意识到了父亲身上的“能量”,并在看到更多的人间苦难后,萌生了愿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小小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王宝强突然发现,教育其实并不需要疾言说教,自己做到一些事情,等孩子逐渐成长,自然便会懂得个中道理。“你想想就觉得,付出这一切瞬间值了。”他垂下头,停顿稍许,又低声道:“真的,真是值得的,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收获。”

导演

对四十一岁的王宝强来说,《八角笼中》具有“重大的人生转变意义”。除去“父亲”,借由这部电影,他也完成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生角色——电影导演的跃升。

这并不是王宝强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参与电影创作。2015年后,热钱涌入中国影视行业,机遇四现,一些较有积累的演员纷纷改行当起导演。作为口碑票房双收的知名演员,王宝强也有了初执导筒的机会,并在2017年推出首部导演作品《大闹天竺》。

这部喜剧片在当年实现了7.5亿的票房收入,却输掉了王宝强的创作口碑,觀众和独立影评人将代表年度最差影片的“金扫帚奖”颁给了他。此后,他被负面舆论裹挟,接着是家庭破碎、母亲病逝。人生露出狰狞的面目,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

“我被很多人质疑、谩骂,很多人想要毁掉我。”六年后,王宝强依旧记得自己被阴翳环绕的光景:“一般来说,经历人生大事的时候,你很难从自我内心的牢笼里走出来;事业上,你一旦‘咔’一下掉下去,又要通过多少时间,有多大的能量,才能慢慢地、一点一点再站起来?”

即便是今天,或许也难有人能准确地理解王宝强对电影的复杂情感。在过往的媒体报道中,他的从影故事反复被提及——自幼萌生“电影梦”,之后离家独上少林;学成下山,便一头扎进影视圈起伏的红尘里。再然后,是稍显传奇的成功故事,他从跑龙套变成了“元凤鸣”,接着是“傻根”“牛耿”“树”“何安下”“唐仁”……

电影将王宝强捧上了演员功成名就的金字塔,但只有他自己知道,电影于自己更重要的意义,凸显在人生峥嵘竞出的这六年。

本文刊登于《睿士》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