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也可以这样活着
作者 陈晶
发表于 2023年11月

电影《来福大酒店》刚杀青,黄轩感觉很轻松。第二天一大早,他起来到海边跑步,空气是新鲜的,阳光很明媚,天与海都那么蓝。想起一个久违的朋友,给对方打视频问候。之后一直跑,有一种从这里重生的感觉,他不想停下来。

“大家不知道这两个多月里,我经历的世界,经历的人物,我在创作中遇到的困惑和压力。我在最后一刻才得到释放,跑到一个那么美的海边,心里只有喜悦和轻松。”这部作品关怀人的生死,探讨了人生的终极话题。

这是黄轩感兴趣的,他不忌讳谈论死亡,甚至想去观察,想要了解。“我想把它糅到思想里,生活里,给自己一个提醒。”这一年中,他总是感到生命的紧迫感,“我觉得人随时会失去,外在的世界随时就跟你没有关系了。我每天都在想自己要做什么,总想多做点,多学点,多体验”。

离开剧组后,他马不停蹄地进入宣传期。电影《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即将在国庆档上映,作品根据当年震惊中外的真实事件改编,黄轩首次出演反派,奉献了一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表演。分享创作经历时,他的讲述并没有从劫匪苗青山开始,而是讲起了一趟童年的列车。

以下是黄轩的自述。

我的90年代

1995年,我們举家南下,从兰州前往广州。那是我第一次坐绿皮火车,整整三天三夜。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去电话亭打个长途电话都要按分钟计费。在一个西北小孩眼中,坐上这趟从兰州发出的最远的火车,就像去异国一样遥远。

离别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要告别亲人,告别故乡。送站的人挤着冲上火车,帮忙放行李、收拾床铺,东西都弄好了,还是舍不得下车。这时列车员开始赶,“开车了,下车下车!”有人仓皇地从车窗跳出来,场面一度混乱。男人们下了车就点烟,你一根他一根地分一分,手上夹着烟好像有了一个抓手,其实都是掩饰。

我记得很清楚,火车开动前要先放气,“嗤——”的一声,两秒钟后车身就动了。那些刚才还在聊天的、抽着烟的乌泱乌泱的人,忽然不动了,鸦雀无声地站着,全部看着火车。随着列车咔嚓咔嚓地行进,所有人的眼泪在一瞬间弹开,一群人追着车走,渐渐跑起来,直到看不见火车。

我从兰州哭到西安,那一年我十岁。

买到卧铺票是幸福的,能有睡觉的地方。硬座是人间真实,过道、厕所、车厢连接处都站满了人,睡觉就在地上睡。车上有尿味、骚味、汗臭味,还有方便面味、火腿肠味,混杂在一起。但其实还有一种味,那是人情味。每停靠一个车站,有人下车买当地特产、水果、烧鸡,拎上来给大家分着吃。坐完一趟三天三夜的火车,左邻右座都留了电话号码,他们真的会再联系。

那时的人情与现在不同。我到现在都记得车上认识的人。

我有很多次往返兰州、广州的经历,从一次坐三天,提速到四十六个小时,再提速到三十几个小时。

本文刊登于《睿士》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