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灵感,生生不息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非遗是一种与时间和人紧密相关的文化传承。它是曲调、是材质、是技艺,更是思想与梦想。这些无形之物与有识之士相逢,演绎出缂丝、昆曲、粤剧、福船等诸多非遗文化传承故事,让人文情怀得以传承,并生生不息。
代代延续技艺,悉心守护生命之水并传承给后人,这是路易十三首席酿酒大师的使命,也是《再造100年》艺术计划得以诞生的原点——这一启动于2014年的项目怀揣着“Think A Century Ahead”(预见百年后的未来)远见卓识的同时,也让更多在历史长河中绽放耀眼光芒的技艺,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站到台前,重获新生。



穿越时空界限,去寻找非遗文化的历史印记
当郑成功乘坐着刺桐福船出海时,他定然不会想到,在六个世纪之后的今天,福船的制造技艺已经几近失传。彼时的福船有着精湛的制作工艺,它跨越大洋,传播华夏文明。如今,福船从大洋中转入博物馆,成为今人回顾往昔辉煌的见证。如何让这种精妙绝伦的造船技艺重获新生、再度走入当下社会?又如何将其与艺术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让更多人得以看见造船者的技艺?以“船承”之名,路易十三《再造100年》艺术计划,于2022年之秋揭开第三篇章,以记录在漫漫时光中的非凡技艺。
刺桐,乃是泉州古名,传承福船制作技艺的闵泉黄氏,就居住在泉州峰尾镇,其世代传承的峰尾古船模制作工艺于2007年被列入了首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振煌,造船世家闽泉黄氏的第十一代传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热爱的造船业已经二十九年,“一个完整的纯手工古船模制作下来,至少几个月”。经他之手诞生的多种船模均是按原船大小比例缩小而成,手工精致,地方特色明显,“但我们也很担心这门手艺传承不下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花精力在这上面了”。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睿士》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