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对分”混合式转动课堂的“昆虫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章冰川 王宇娟
发表于 2023年8月

摘 要 昆虫毒理学 是农林高校森林保护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拓展课程 也是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对 昆虫毒理学 课程的学习可为森林保护专业的学生日后在此方向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 对该专业学生的发展意义极大 但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文章根据 昆虫毒理学 的课程特点 结合新时代下的翻转课堂 对分课堂与转动课堂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 课后作业 考核方式等进行思考 分析 总结 提出了与教学课程相对应的改革举措 以期解决本课程目前所存在的教学问题 并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的能力

关键词 昆虫毒理学 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 本科生

中图法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毒理学”是农林高校森林保护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拓展课程,是一门应用昆虫生理生化方法以研究药物对昆虫的中毒机理、选择性药剂的解毒机理、昆虫抗药性机理等的新兴学科,主要讲授了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测定、杀虫剂作用机理、抗药性形成机理及抗性治理策略、昆虫生长调节剂和昆虫信息素作用機理、杀虫剂环境毒理和田间毒理等。本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毒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并掌握合理使用杀虫剂,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策略,同时启发学生发展新农药和解决抗性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进步的今天,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更高标准的人才。同时,在当今时代下,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频出,教师也需与时俱进改善教学方法。若要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谱写教学改革的新篇章,则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协调与磨合。基于此,根据“昆虫毒理学”的课程特征和性质,本文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改革措施。

2 “昆虫毒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材分析

“昆虫毒理学”是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教材层面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内容过时或不全等问题,教材更新速度落后现今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是本课程教材存在的痛点。目前,现有“昆虫毒理学”课程的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包括由赵善欢主编于1993 年出版的《昆虫毒理学》、由夏世钧主编于2008 年出版的《农药毒理学》以及由吴海花与郭艳琼主编于2010 年出版的《杀虫剂毒理学》等。而上述出版物均存在内容过时或不全等问题,出版物较为老旧,不适合作为本课程教学的教材。基于此,在开设本课程时,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未向学生指定教材,而是通过选用网络资源、科研前沿以及相关文献进行教学。

2.2 学情分析

“昆虫毒理学”课程以普通昆虫学、生物化学、农药学为先修课程,其教学重点为杀虫剂侵入途径和穿透性,教学难点为常用杀虫剂杀虫机理与药剂作用标靶以及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形成机理与抗性遗传。同时,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本科生,目前在校本科生在大学课堂中的学习热情低、惰性大,存在上课玩手机、打游戏、睡觉等“隐性逃课”问题以及不到教室上课的“显性逃课”问题。从表面上看,大学生逃课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但从更深的层面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学生的个体性格、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各种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1] 。因此,若要改变此现象,则需形成多方面的合力,而高校课堂教学层面所能做出的努力,则是改变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方式,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度的角度对课堂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从“昆虫毒理学”这一课程出发,需要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建构知识框架。

本文刊登于《计算机应用文摘》2023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