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天河到阿拉斯加:灰骑士的奇幻漂流
作者 闫时杰
发表于 2023年7月

Grayknight,灰骑士。这是周本州早期在互联网中便使用的网名,沿用至今。而在户外领域,Grayknight则是一个曾经在民间徒步穿越和如今在水上旅行都被人所熟知的名字。2004年,他和朋友4人,完成了有记录显示的真正意义上的鏊太穿越的首穿,自那之后,鏊太,成为国内最富盛名,却也最负争议的穿越路线之一。在大学毕业之后,他喜欢上了水。今天你打开他的视频号,会看到他顺水而行所拍下的那些安静到令人舒适的旅行视频。

这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水上漂流或水上运动,有着很大差别。你无法用简单的危险、刺激抑或休闲、好玩这些词汇去描述他所展现出的状态和景观。与此同时,他的水上旅行又不仅仅于此。他曾跟随爵士冰团队,完成了由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城至通伽峡的通天河400公里B段漂流。也曾单人无后援在冬季完成由沱沱河至曲麻莱的通天河400公里A段漂流。

Grayknight说当年在秦岭爬山时想:“这么美的山,这么好的路线,怎么没人来呢?”但在他的《行走秦岭7年间》书中,却又说:“这是我所深爱的大山,我想和别人一起分享,可又怀着矛盾的心情宁愿人们都把它忘记,我担心人流汹涌所带来的破坏,更担心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开发抹去龙的印记。我想,还是让它如睡美人般一直这么下去吧。”

而在如今他所分享的水上视频中,我们也鲜少可以看到他对于自己前往的那些地方的准确位置和路线的描述。与此同时相对应的却是他在水上的时候也几乎看不到其他划船的人,他总是想:“这么好的河流、这么好的旅行方式,为什么没人来呢?”

这一次相似的心理矛盾从山野转移到了水上。或许有一天水上旅行也可以像登山、徒步那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做个山大王

前段时间,Grayknight带着一艘独木舟和一个桨板,从海阳到屯溪,完成了新安江上游横江段的划行,这是他原本计划去年想要完成的一次旅行。

“翻壩过滩,体会徽商出行的不易以及公路上无法感受的别样景致,尽管各种现代工程与建设早已改变这条河道的自然面貌,但长满荒草的海阳三塔、石人前的摩崖石刻、时光封印的万安古街、始建于万历年间的水南桥、以及刚刚修复的屯溪镇海桥,乃至草滩上的水牛、白鹅与浣衣女,与百年前旅人看到的,恍然无异。”

与此同时,在这趟旅行中,他也发现,这条流淌在徽州地区充满诗意与传奇,孕育出徽州文化与徽商的水道,“现在变成了一条彻底的死掉的河”。他在江面上没有看到一条船,在中途的出水点上岸后,当地人也表示从没见过人划船从水上去过那里。

这是属于他的惬意、矛盾以及一些无奈。

旅途归来,Grayknight会把那些旅行中用过的装备重新整理,独木舟和桨板要刷洗干净放在阳台上晾晒,其他的户外露营装备则分类放回装备室,而照片则要整理归档,他说水上旅行不是一项懒人的运动,他必须要做到井井有条又计划得当。

他家住在顶楼,那是一栋附带顶楼阁楼的房子,于是阁楼的空间便成为他的“基地”,那里面装载了他工作之外的几乎所有爱好。整面墙的书架、数十部相机、各类军事模型、数不清的各类户外装备,以及各种艇、舟、桨板等水上装备。

每一次出行前他都要在这里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出行目的地的地理、水文情况,确定好下水点、出水点,规划好旅行路线、做好补给计划、整理装备情况同时也想好备选方案。而每次回来他也会在这里将装备清洁归位,然后坐下来慢慢整理照片。

他喜欢使用胶片相机,虽然戏称自己“总是带着那么重的铁疙瘩在水上给老男人拍照”,但是又沉醉于胶片记录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感。那些曾经拍摄的照片底片从整理好的一个个纸盒里拿出来再看的时候,“就像是回到了那些场景中”,他甚至看一眼自己拍摄的照片就能想起那是哪一次去到哪里的旅程。

在计划水上旅行的时候,他经常也会先通过资料看当地的环境和自然风貌,“尤其是别人在岸上拍摄的那里的照片”,然后在脑子里构图,想象自己划行在其中的画面。“如果想象中的拍摄画面是很美的,那就很想去,也会作为路线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几年中,他的水上旅程从1~2天的短途到7~8天的长距离漂流,在国内广阔的江河、湖泊中,他极少见到“同类”。与之相反见到更多的是禁止下水(或钓鱼)的立在水边的牌子,驻足并投来好奇目光的人类、或动物,水里畅游的叫不上名字的鱼类,以及不时涌起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Grayknight说,当他在江中划行时,被陆地上的牛、羊盯着看,水在山间流淌而过,“那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一个山大王。”

“水上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你在陆地上看山、看河,看到的只是一个部分。而在水上却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山水景观,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丰富的整体。同时,当你处在公路上,有人、有车,有人工修建的路,你—直都处在现实当中。

“但是在水上,当你看不到任何人工建设的东西,没有人、汽车、公路,那个时候便会沉浸在自然当中,产生和现实的分离感。就像是穿越一样,你目之所及的地方几百年前就是这样,现在你所看到的还是这样。而你则在时间中穿梭,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他说。

这便是他与水的交流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之一。

本文刊登于《户外探险》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