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个多族群的国家,语言种类繁杂,大致可分为本土语言和外来语言,前者有马来语和伊班语(Iban)和卡达山语(Kadazan)等原住民语言;后者有英语、汉语和泰米尔语。在众多的语言中,马来语是该国主体民族马来人的民族语,使用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截至2018年末为3240万)的70%。
说到马来语,一定要提印尼语,这是因为二者同根同源,名异实同,可以互通,在国际上常被学者合称为“马来—印尼语”。从语言谱系来看,马来语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又称“南岛语系”);从使用人口和使用地域的角度来看,马来—印尼语毫无疑问可以跻身世界十大语言之列。如果按照国别区分的话,马来—印尼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被称作马来语,在印尼称为印尼语。至于究竟“马来”在前还是“印尼”在前,则要根据不同标准来判定:如果讲到这种语言的来源,因为它是在古代马来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马来”在前可以反映这一特点;如果是以使用人口和地理面积为衡量依据,则“印尼”在前比较合适。

接着再说马来语的地位。早在1967年,马来西亚国会就已在《国语法案》中确立其为国语和唯一的官方用语。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作为国语的马来语虽有政府和法律的保驾护航,但交际功能渐趋萎缩,实际地位缓慢下降。换言之,马来语的象征地位和文化价值虽然未变,但在社会生活中正沦为低阶语言,处境尴尬。
马来语的现状可从图书出版领域这个窗口获得大致了解。以吉隆坡市中心规模最大、书种最齐全的纪伊国屋书局(KINOKUNIYA,日资企业,地址在双子塔Suria KLCC Mall)为例,英文书籍在空间分配上明显占主导地位,且品种丰富、来源多样;中文书籍次之,但所占空间也相当可观,书源多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出版物;马来文书籍的陈列柜则位于书店内不起眼的角落,空间狭小,种类亦不丰富,多集中在宗教、文学、翻译作品及教辅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