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
哪个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
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
我喜欢的女作家陶立夏说:“芬兰是一个睡在湖光山色里的国度。”我以为传神极了。湖光山色也许哪儿都有,可一个“睡”字,却把芬兰的闲适与宁静描摹得深入骨髓。
芬兰,一个远得仿佛藏进了世界的尽头、默默散发着遗世而独立气质的国度,总让人感觉仙气飘飘似的。当大多数人类还在为各种攀比处心积虑、为“上进”“抢跑”疯狂内卷的时候,芬兰人却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貌似高冷又淡然,实则包容且圆融;他们乐于云淡风轻地诠释那个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终极命题:怎样生活才幸福?
芬兰备受关注的还有它的教育制度——当然,如果让芬兰人自我宣传的话,我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这些。教师长期被视为民族英雄,被称作“人们的蜡烛”,照亮芬兰人自力更生之路。芬兰人崇尚平等,认为芬兰学生的学习好是因为“平等从黑板开始”。教育资源的均衡以及针对恰当教学方法的持续教改,让芬兰学生始终保持一流的学习效率。
如马哥所述,他在与芬兰人的交往中,数次被倾轧、数次被颠覆认知、数次被迫反观内心。或许,相似更易相容,差异促进成长。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在不同的人生观中观照自己,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等到白发三千丈时才能明白:幸福没有定义,不过是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你敢包圆,我就敢提价!
你能想象吗?在快餐连锁巨无霸遍布全球的今天,肯德基这艘所向披靡的航母居然很久无法登陆芬兰!按常理来说,美国和芬兰在饮食文化上同属西餐范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汉堡、炸鸡、薯条、可乐都是再日常不过的饮食了,可美国偏偏凿不开芬兰这道壁垒。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说肯德基一直试图在芬兰当地寻找一家财务稳健、运营能力卓越的合作伙伴,灌输和沿用其在全球无坚不摧、势如破竹的经营策略,计划在芬兰全国开设五十家左右的店面,再由二级加盟商来经营。这种所谓 “特许经营”的模式是指通过签订合同,授权他人使用商标、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肯德基提供品牌、管理、培训以及集中统一的原料和服务体系,合作方利用统一的品牌、服务来经营,最后双方按照约定来分享商业利益。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肯德基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获得稳定收入,是肯德基在全球扩张中的制胜法宝,屡试不爽。
“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美国人这边把小算盘拨拉得噼啪乱响,芬兰人却完全不吃那一套。芬兰是一个具有寡头垄断倾向的小市场,快餐业只有几家实力雄厚的企业,管理着大量的本土餐饮品牌,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以特许经营这种策略进军芬兰市场,对他们来说没啥吸引力,他们才不会花钱费力去投资肯德基,再反過来瓜分自己现有的市场。此外,别忘了还有“詹代法则”啊——“利润”这种事可能都不在芬兰人攀比和内卷的范畴之内呢。美方实在没有办法,最终只好和爱沙尼亚的一家企业谈成合作,间接由他们负责在芬兰推出肯德基品牌。直到2021年的“双十一”当天,肯德基才得以在“赫村”开了第一家店,比进入中国市场晚了整整三十四年。
连肯德基这样的巨头想要进入芬兰市场都历经了如此波折,更何况我辈虾兵蟹将般的小企业乎?数年来在与芬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自认为成熟的认知时不时就会被无情颠覆。2015年夏天,我的合伙人尤西先生邀请我和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朋友,携作品作为中国贵宾,出席在芬兰举办的北欧一年一度最大的珠宝展。接到邀请,我俩立刻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中。在距展会开幕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朋友和他的团队日以继夜地研制精品,从主题、寓意、设计、选料到工艺,逐件评判、筛选、打磨,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瑕疵,力求为北欧人民呈现最完美的中国珠宝艺术品;我则忙着办理贵重物品海外展卖的各种繁琐环节和人员签证,安排这次国际重要文化交流活动的整体流程和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