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 《世界文化》的初衷。【“大家”阅读】每期将甄选优秀公众号上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每个家庭都有秘密。创伤、不忠或丑事,多少都会被有意掩盖。秘密以信任为纽带,促使家庭团结,但也常会发展为不堪承受之重。秘密可能会撕碎一个家,留下伤感和一堆未能解答的问题。这些秘密是来自过去的包袱,有时还会世代相传。但变化在悄然发生。主动披露,乃至于向大众公开秘密,似乎已成了我们的时代精神。从更新状态到记录心路历程,再到播客亮相,一波无休无止的自白狂潮正向我们袭来。祖母精神分裂、父亲家暴成性、兄弟自寻短见、姐妹意外怀孕、叔伯忽然出柜,还有我们自己的嗑药史。让这一切都大白于天下吧!秘密贻害无穷,泄密不仅使人自由,还有益身心健康——至少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允诺。
不过,反思一下这种对秘密的攻击,或许也是个不错的点子。尽管家庭秘密的历史堪称一部恐惧、羞耻和压抑的历史,但它也是一部信任、温情和忍让的历史。秘密可能令人窒息,但也能救人性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有云,抛弃禁忌可能令人如释重负,但坦承心底秘密的冲动本身绝非无辜。表面上是对压迫性社会规范的最后一战,实则可能为更加难以捉摸的权力运作敞开大门。与其对家庭秘密讳莫如深,不如视其为一面透镜,藉此细察家庭及其与社会的复杂勾连。与当代公众打交道时,我们务必要留意究竟哪些秘密才有保藏的价值,确定谁有权以及何时适于披露秘密,或许是重中之重。
美国知名作家、播主丹尼·夏皮罗(Dani Shapiro)可能是眼下对厌恶家庭秘密这一心态有最精到把握的人。她在《家庭秘密》系列播客的预告片里表示:
黑暗中的秘密会不断溃烂。它们会变得更庞大、更恐怖,具备于不经意间左右我们整个生活的力量。但一旦我们让这些秘密见了光,便会发生最奇妙的事: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其实并不孤单。
恶化的溃疡这一意象以及光与影这一老生常谈的隐喻,无疑凸显了秘密的不光彩和消极一面。夏皮罗给自己立下了令秘密摆脱此类污名的使命,甚至也包括“要命的”家庭秘密。她提出,我们正处于一场揭秘革命(revolution of revelation)的中心:
我们身处一个不再有秘密的时代。不管把原因追溯到基因测试、互联网还是反性骚扰运动,踢爆和揭开我们身边的一切秘密,都令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可能在信任他人的同时怀有至深的恐惧,我们最深刻的秘密。
从个人和家庭角度看,秘密当然兼有压抑和破坏性。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加剧暴力,如在某些不承认家暴的家庭里,受害人可能会被迫继续与加害者一同生活。塔拉·韦斯特弗的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对此有生动的呈现。她在爱达荷州乡下的一个摩门教家庭长大,父母是激进的生存主义者,与主流社会相互隔绝、格格不入。年少时,大哥就曾对她施暴,以身心两方面的暴力迫使她屈服。他会拉扯她的头发,在厕所里用水冲她的头,骂她“臭婆娘”,甚至还威胁要杀死她。多年来,塔拉未曾对他人披露家暴经历,甚至自己也不去想它,她接受了大哥的说辞:两人只是在玩游戏而已。当她最终鼓起勇气,将此告知父母时,父母不仅对暴力横加否认,更试图以“你有幻觉”来说服她,令她反复拷问自己的记忆力和精神健康。父母不愿面对尴尬事实的做法,最终导致一家人反目成仇。韦斯特弗在接受《卫报》访谈时表示:“在諸如我家这样的家庭里,没有比说出真相更恶劣的罪过了。”
此类保密不仅有害,道德上也成问题,哪怕还算不上彻头彻尾的犯罪。当然,就保密之举本身而言,未必都有韦斯特弗这般痛苦。说回来,论起政治生活中的保密,其矛盾感在许多情况下就要突出一些。
首先,保密与披露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