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屹立着三个人的雕像,从左往右依次是孔子、摩西和梭伦。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座下弟子三千,被尊称为“孔圣人”。摩西是希伯来人的伟大先知。据《旧约圣经》记载,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前往富饶之地,改变了希伯来民族的悲惨命运。
梭伦或许是三人之中最不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其实,在西方文化中,梭伦的地位并不亚于孔子和摩西。他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古希腊“七贤”之一,曾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赞誉为“优良的改革家”。梭伦领导的政治改革是人类法治文明的伟大丰碑,奠定了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明民主政治的基础。
游吟诗人
公元前638年,梭伦出生于古希腊的雅典。当时的希腊由上千个城邦组成,城邦之间以山河海洋为界,小国寡民,长期分立,各自为政,雅典是其中最强大的城邦之一。
梭伦出身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出生不久之后家道中落,家财散尽。梭伦青年时不得不外出经商,广泛游历于希腊半岛、小亚细亚和埃及等地。他聪明颖悟,学识渊博,虽以经商为业,却为人正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他曾写下许多脍炙人口又意蕴深远的诗作,其中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
早年的游历生涯,开阔了梭伦的眼界和胸怀,使他对下层平民的疾苦有了切身的体验。他同情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反对贵族专权,对贵族阶层的贪婪、专横和残暴大力抨击。他主张在处理城邦事务时以整个城邦的利益为重,秉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并立志為雅典的振兴和富强做出贡献。
收复失地
在梭伦游历期间,雅典为了争夺爱琴海上的萨拉米斯岛和邻邦麦加拉开战,结果不幸战败。为压制民众的不满,时任雅典执政官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不得提议再去夺取萨拉米斯岛,违者处死。
梭伦对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他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多方考证,确认萨拉米斯岛自古为雅典领土。这个岛屿地扼要冲,对于从事海外贸易的雅典而言,更不啻于咽喉要道。在梭伦看来,放弃萨拉米斯岛不仅仅是赤裸裸的丧权辱国,更对雅典的经济和民生极为不利。
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他决定装疯卖傻,以此来逃避雅典当局的残酷迫害。只见他衣衫褴褛,脸色苍白,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不停地转圈,突然之间他用双手不停地捶打胸部,面露痛苦之色,声嘶力竭地疾呼道:
“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
梭伦的动情演说引起了雅典民众的强烈共鸣,工匠、作坊主、商人们更是群情激奋。对他们来说,失去萨拉米斯岛,意味着雅典的海外贸易无法维系,他们的生计就要受到影响。在雅典民众的强烈呼吁下,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开始策划重新夺取萨拉米斯岛。
梭伦连续几天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

